腹壁(英文名:abdominal wall)是围成腹腔的壁,包括腹上壁、下壁、后壁、两侧壁及前壁。上壁为横膈,下壁为盆膈,后壁为腰骶椎及其两侧的软组织。
腹壁由浅至深共有六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肌肉、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腹膜壁层。皮肤层薄而富有弹性;浅筋膜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肌肉层主要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组成。
腹壁在保护腹内脏器,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参与呼吸、咳嗽、呕吐、排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位置
腹壁上界为剑突和肋缘;下界为耻骨联合、腹股沟韧带及髂嵴;外侧界从肋缘垂直下行至髂嵴最高点之连线。由剑突向下过脐到耻骨联合的正中线为腹白线,是两侧腹直肌鞘的汇合线。半月线由腹直肌外缘形成,以第9肋软骨前端伸展至耻骨结节,呈略向外凸的弧度。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正中线相交处为脐。
结构组成
腹壁由浅至深共有六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肌肉、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腹膜壁层。
血管与神经
血管
腹壁的血管分为浅、深两组。
神经
腹前壁的皮神经主要是7~12肋间神经前支的腹前外侧皮支,胸神经在腹白线附近的前支和第1腰神经的前支,这些神经均属于混合神经,既司感觉,又含有运动支,并呈阶段性分布。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至腹直肌外缘处进入腹直肌鞘,沿途有分支分布到肌肉与皮肤。
主要功能
腹壁在保护腹内脏器,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参与呼吸、咳嗽、呕吐、排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关疾病
腹壁良性肿瘤
腹壁良性肿瘤有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为全身多发性良性肿瘤的一部分,常同时全身其他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均有同样肿瘤发生,也有单独存在者。一般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多在数毫米。脂肪瘤1cm左右,少数有2~5cm甚至更大者。
(一)病理
脂肪瘤质软,椭圆或圆形,色黄,呈分叶状,在腹壁皮下脂肪中常呈多个散在,小到数毫米,大至10cm,但大都较小,切面见为黄色,中央为纤维分隔,有完整的包膜。
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多为数毫米,质硬,散在,可在皮内与皮下有纤维组织的部位。
(二)诊断
一是病史病人多在无意中发现腹壁有多个肿块,不痛,散在。
二是触诊脂肪瘤质软,无压痛;纤维瘤质硬,神经纤维瘤有压痛。
三是活检如腹壁多处肿块,常有全身散在同样肿块者可取其最大的一个切除活检,以除外囊虫病。
(三)治疗
如为多发性,无须做全身多处切除,可择其较大者切除一二个活检,病理切片为良性者,即可告诉病人并无危险,可长期观察。
韧带样纤维瘤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成纤维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位于深部软组织,以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局部复发为特征,但不转移。本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多见于腹壁,也可发生于腹内及骨骼肌内。多发生于30~50岁,以女性多见。也可见于青少年。本病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和物理因素等。所有病变均以一致长形纤细的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周围有胶原性间质和数量不等的明显血管,细胞核无异型性。病变内细胞Vimentin强阳性,MSA和SMA阳性程度不等。局部切除是否充分关系到是否局部复发,某些特殊部位的硬纤维瘤具有致命性,尤其位于头颈部。
(一)病理
原发于腹壁筋膜,广泛侵犯深及肌肉,无包膜,因此边缘不十分清楚,质硬。镜下见有丰富的胶质纤维。
(二)诊断
1.腹壁肿块:肌组织内无意中发现肿块,质硬,主诉多无疼痛,仅少数有轻微疼痛,无体重减轻,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不定。生长缓慢,肿块大小与病史长短有关,一般为2~3cm,大则10cm。
2.体检:腹壁肌组织内可触及肿块,表面光滑,质坚韧,无压痛,不活动与筋膜粘连,呈单发性、长条状或椭圆形。
3.超声检查:为腹壁实质性肿块。
(三)治疗
1.手术切除:对肿瘤<3cm者,切除周围正常肌肉或筋膜2cm,对较大肿瘤则须切除受累肌肉外3cm。
2.放射治疗:对肿瘤切除不够彻底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用放射治疗,以使肿瘤缩小、消退,停止发展或疼痛减轻。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DSFP)系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缓慢生长的肿瘤,肿瘤起源不明。
(一)病理
为单个圆形结节,临床多见为3~5cm,但大至12cm以上,小到0.5cm,质硬,切面为灰白,有光泽,无包膜,部分为黏液样。镜检:无包膜,瘤细胞为梭形(幼稚的纤维母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核分裂少,异型性,具有特别的车辐状或花瓣状结构。瘤细胞向邻近组织如皮下组织浸润、肌肉与筋膜少数受侵。
(二)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为中年人。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颈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展,开始为硬性斑块,肤色或暗红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凸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凸性皮肤去分化软骨肉瘤或Bednar瘤。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
(三)诊断
一是腹部皮肤先多个后融合成单个结节,较硬。
二是主要在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病检确诊。
(四)治疗
以手术切除为佳,手术切除应距瘤缘3~5cm。挤压或切除不彻底,极易复发。手术时应做冷冻切片。此瘤为低度恶性,少数从血行转移。复发间隔从3个月至7年不等,故在肿瘤切除时,距瘤缘3~5cm认为较彻底,手术中避免直接接触和挤压肿瘤,瘤下从筋膜表面电灼切除,如肿瘤较大而切除范围大,应在创面做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术后应告诉病人病理结果、并长期随访,复发者再手术切除。
腹膜转移癌
腹膜转移癌是癌细胞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多继发于腹腔内肝、胃、放射性肠炎、胰腺和卵巢、子宫的癌肿和腹膜后的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肺、脑、骨骼、鼻咽部的肿瘤以及皮肤恶性黑素瘤等。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多须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一)病因
原发部位主要为腹腔内器官,以卵巢癌和胰脏癌最多,其次为胃、子宫、结肠及淋巴系统。肺癌和乳腺癌亦可转移到腹膜,30%的白血病病人可有腹膜累及。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残余微小病灶的存在,是腹腔内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和腹膜转移的关键因素。
(二)临床表现
1.腹胀及腹水:腹水为腹腔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且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腹水量常不大,但若同时伴有门静脉转移或肝转移,则也可表现为大量腹水。体检可发现移动性浊音。腹水常为无色或淡黄色微混液体,若伴肿瘤坏死出血,则可为血性。为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腹水病理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
2.腹部包块:腹腔转移癌所致的腹部包块常为多发性,常有一定的活动度,肿块质地因肿瘤病理性质而异。有时肿瘤侵及腹壁可表现为腹壁固定性包块,质地常较硬,压痛明显。
3.消化系症状: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有时伴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若肿瘤侵及肝脏或胆管,可有黄疸。当肿块压迫胃肠道或因肿块致肠扭转、肠套叠时,则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4.全身症状:常表现为乏力、消瘦、贫血、恶病质。另须注意原发病症状。
(三)诊断
一是有腹腔器官癌肿、前列腺癌手术病史。
二是腹壁皮下或切口处触及圆形硬块;常为多个,如切口肿块则为单个或椭圆形。
三是检查原发病手术后有无复发胃镜、肠镜、B超及CT检查各可疑原发部位,以进一步确诊。
(四)治疗
如腹内原发灶可以姑息性切除,也可在切除原发灶同时切除转移灶。如果切口种植性移植,原发灶未复发,可彻底切除皮下转移癌,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如已有腹内广泛转移、癌性腹水的极晚期癌,不宜再做原发灶手术探查者,对转移癌的局部治疗也无帮助。
参考资料
腹壁.术语在线.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