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是一所集初、高中一体的完全中学,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
1896年设经院,专为州属各县赴省和上京的员生讲学、进修。1906年,留学日本宏文师范毕业的陈德元,按“癸卯学制”《实业学堂通则》规定,改办蚕桑学校。1912年,按“壬子癸丑学制”《小学校令》,设立龙潭两等小学堂。1925年,成立“四川省立第五中学校”。1934年,更名为“四川省立龙潭中学”。1938年秋,分设女生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川东区龙潭中学”。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1981年,更名为“四川省酉阳县第一中学校”。1982年,学校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更名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新校区在原校基础上向北新增310亩,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齐全,建有图书馆、科技楼等。学校有1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万余人;教职工611人,其中国家级名师、教书育人楷模4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0余人。在全国、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30多人。
历史沿革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渝东南地区理想的育人摇篮。其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龙潭书院和蚕桑学校,龙潭高等小学堂、省立五中和省立龙潭中学、川东区龙潭中学、四川省酉阳中学校、四川省酉阳第一中学校、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等时期。
龙潭书院和蚕桑学校(1896-1912)
酉阳一中的前身是龙潭书院,龙潭书院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留日归来的陈德元在酉阳龙潭镇原龙潭书院地址开办蚕桑学校(1914年停办),当时在蚕桑学校的学生全部参加同盟会,成为酉阳辛亥革命的主力。
龙潭高等小学堂(1912-1925)
在龙潭书院的基础上成立酉阳龙潭高等小学堂。从高等小学堂走出的著名学生,有赵世炎、刘仁和王剑虹。1912年,赵世炎考取龙潭高等小学,他的老师中有两位同盟会员,陈德元和王勃山。1912年秋天,赵世炎入读龙潭高级小学堂,地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王勃山,常常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省立第五中学和省立龙潭中学校(1925-1949)
1925年,四川省立第五中学设立。1910年州牧杨兆龙创办“酉阳州中学”。1914年,省府拟设“四川省第四中学”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24年再办四县联中,亦因经费困难仅两年再度停办(后归并省立五中)。1925年5月命名为“四川省立第五中学校”,委酉阳人陈珊为校长。1933年招收三年制高中师范科1班,面向酉属各县招生。1935年冬,高中师范科毕业。1936年春,改办一年制高中简师科。
1938年秋,分设女生部,1939年秋开始招收高中生,成为酉秀黔彭四县最早的武陵山区完全中学。1941年春,筹建中的省酉师招一个普师班,肄业两年半后于1943年移交省酉师,从而结束了兼办师范的历史。1942年秋,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女子高中1班,至1949年共办女高4班。1948年冬,县政府批示为“酉阳县立初中龙潭分校”。
川东区龙潭中学(1949-1952)
1950年11月11日,学校更名为川东区龙潭中学。1952年秋天,学校面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招收了新中国时期第二新生1个班42人,招收初中1个班42人。学校共有9个班,学生320人的规模。
四川省酉阳中学校(1952-1981)
四行署合并为四川省后,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校。1957年统计,校舍面积达到5937平方米。 1958年,学校将生产劳动列入课程,学校相继办起了铁石花工厂、四季青农场、月月红饲养场。1961年统计共创造财富3万多元,受到参观的党政领导,兄弟学校,农村干部的赞扬。1962年,在广州举行全国科学工作会议,高中恢复面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招生。1965年学校回升到17个班,学生866人的办学规模,这年高中毕业3个班,学生143人,高考升学85人。
1970年,恢复初中招生10个班,新生504人,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停止招生。1971年,为了全面落实五七指示,军宣传队来学校,着手学工首先恢复学校办工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1973年,全校师生在木桶盖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开辟果园。
四川省酉阳县第一中学校(1981-1997)
1978年6月6日,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校。1981年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第一中学校,6月将学校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5年获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1986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07人。1984年,1988年,1990年四川省省委书记三次视察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主编的中国名校正式出版,酉阳一中光荣入选。1985年新华通讯社记者到学校采访,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进行报道,赞誉学校为花园式的学校。1995年,修建校庆纪念亭,组织编写酉阳一中校志,校志记载了学校从1925年省立五中以来70年的办学历史。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1997-)
1997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并被确认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学校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五十佳的光荣称号,当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录取若干人。2001年,高一新招10个班500人,2002年高一新招12个班800人,2005年高一新招16个班1100人。2002年至2006年5年,学校培养高中生毕业3000余名,为高校输送了2000多人,其中400多人进入重点大学。
2010年1月16号,成立了扩高工程建设指挥部。2016年9月,扩高工程主体建设已全面完成,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2011年至2015年,学校重点升学人数从每年的200余人上升至每年600余人。2016年9月29日,学校举办了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校庆前期完成了20周年(1996-2016)办学经验总结、校庆画册和《酉水》校庆特刊付印装订。2017年8月,为探索初中教育集团化发展新途径,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酉阳一中与渤海中学实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渤海中学作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初中部校区。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新校区在原校基础上向北新增310亩。
硬件设施
新校区阶梯教室二、劳技室、心理咨询室、物理实验室、网络教室、图书室、数字地理室、生物实验室、科技室、监控控制室、化学实验室、广播监控中心、高清录播室。
学校布局合理,各类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齐全,建有图书馆、科技楼、实验楼、校园网、游泳馆、体育艺术馆、植物园、文化广场、塑胶运动场和篮球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
师资力量
学校教职工611人,其中国家级名师、教书育人楷模4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0余人。
办学成果
在全国、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30多人。1999年,学校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五十佳的光荣称号,当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录取若干人。2001年,高一新招10个班500人,2002年高一新招12个班800人,2005年高一新招16个班1100人。2002年至2006年5年,学校培养高中生毕业3000余名,为高校输送了2000多人,其中400多人进入重点大学。
其他
办学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平安、快乐、充实、全面发展。
育人目标
“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凝成了“内涵至上、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教风
“爱岗敬业、朴实好学”的校风,“严谨治学、启志育人”的教风。
学风
“严谨治学、启志育人”的教风,“诚实、刻苦、守纪、尊师”的学风。
教学模式
“注重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红色文化的革命传统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艺体特长教育、注重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
校园文化
以“诚朴、谦和、勤仁、勇毅”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在1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和重庆市文明单位、市电化教育示范校、市绿色学校、市最佳绿化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五十佳、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人文校园”示范学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书香校园、重庆市“施英红色德育”品牌学校、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等10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和县级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2024-01-08
历史沿革.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2024-01-08
学校设施.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2024-01-08
历任领导.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2024-01-08
学校荣誉.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