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梦(lucid dreaming)又称清明梦、明晰梦,是梦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个体在做梦的过程中同时能察觉到自己在做梦的状态,有时甚至能控制梦境中的部分事物或内容。清醒梦与白日梦不同,清醒梦是做梦者于睡眠状态中保持意识清醒;白日梦则是做梦者于清醒状态中进行冥想或幻想,而不进入睡眠状态中。英国学者Celia Green首先在其《清醒梦》(Lucid Dreams)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学术论述;1913年,荷兰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Frederik van Eeden)在心理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举办的讲座中介绍了“清醒梦”一词,此后这一用词便固定下来。
清醒梦的概念由来已久,公元前世纪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人的论述中均可见对清醒梦的论述。所知最早有关清醒梦的书面记载在公元五世纪,那是圣奥古斯丁在415年所写的一封信。在八世纪,藏传佛教徒通过瑜伽练习在睡梦中保持清醒状态。据相关史料记载,历史上很多的伟大建筑最初的设想是在梦中完成的。现代科学研究也对清醒梦的机制原理展开了探索,提出了现实虚拟模型、元察觉、AIM睡眠认知模型等解释,但清醒梦的神经科学基础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发现影响清醒梦的因素有梦中的意志力、人格特性和大脑成熟度等。
清醒梦通常在REM睡眠阶段中发生,也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诱发,主要的清醒梦诱发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认知法、外界刺激法和混合法。清醒梦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现象,也被研究者发现可以进行多种应用,如帮助做梦者做到将噩梦转变为美梦等,也可以应用于睡眠改善、技能训练、精神疾病等临床领域。但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清醒梦可能存在增加神经病理学风险、影响睡眠质量等负面影响。科学界对于清醒梦的神经机制、功能作用和相关风险依然存在争议。
定义
清醒梦(lucid dreaming),又称清明梦、明晰梦,是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做梦过程中能够察觉到自己在做梦的状态,有时甚至能控制梦中的部分事物或内容。在清醒梦的状态下,做梦者可以在梦中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清醒梦一词首先由荷兰医生弗雷德里克·凡·伊登(Frederik van Eeden)在1913年明确提出,奥地利后心理学家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其著作《梦的解析》中则将清醒梦解释为“潜意识的强念力再现”,特指在大脑对某些事物拥有执念时,将把梦境由无意识混沌状态接管为半意识状态。
形成过程
人们虽然在20世纪才掌握清醒梦的研究方法,但清醒梦的概念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其随笔《论梦》中描述了在做梦时存在一丝意识的感觉;奥古斯丁在5世纪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用清醒梦来证明意识可以独立存在与肉体之外。19世纪和20世纪的学术巨擘也对清醒梦有所记述,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描述了偶尔在梦中大声呼唤的经历:“这是在梦里!”然后决定“我要继续做梦”。
弗洛伊德在初版的《梦的解析》中忽视了清醒梦,但在后面的版本中补充了清醒梦的存在。1913年,荷兰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伊登(Frederik van Eeden)通过解读自己的梦境日记明确了清醒梦的存在,并在心理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举办的讲座中介绍了“清醒梦”一词,此后这一用词便固定下来。英国学者Celia Green在2003年出版的《清醒梦》(Lucid Dreams)一书中首次对这个概念展开了全面的学术论述,从科学的角度发现了清醒梦的价值;
当代科学研究依然沿用着清醒梦一词。1975年,Keith Hearne团队通过预设眼动模式实验证实了清醒梦的客观存在;1980年,Stephen Laberge在斯坦福大学采用类似实验范式研究了清醒梦,并提出了MILD法及旋转法等诱导技术。
机制原理
现实虚拟模型
Edelman在1992年提出,认为清醒意识可能由初级意识和次级意识组成。初级意识即普通做梦时达到的意识水平,清醒状态则包含了次级意识,有更强的洞察力、抽象概念和意识觉察能力。普通梦和清醒梦的差别反映了初级意识和高级意识状态之间的区别。
元察觉
Cicogna和Bosinelli两位研究者将意识划分为两类:作为觉察的意识(现象学意义)和作为策略控制的意识(功能意义)。觉察意识又可以分作三类:作为对事物的现象性经验的觉察,元觉察和自我觉察。梦中的“清醒”被认为是自我觉察与元觉察共同出现时的结果。
AIM睡眠认知模型
该模型认为,所有意识状态(包括做梦)都取决于三个互相依存的进程:大脑皮层激活水平(activation,A)、输入输出通路(input-output gating,I)、胺能与胆碱能神经调制物(aminergic and cholinergic neuromodulators)的激活水平(modulation,M)。每一个意识水平都能表征在这三个进程分别独立作为维度的空间内,时间则可以作为第四个维度。清醒梦现象就是由于AIM模型中A维度的分离导致——如果通常在睡眠时期处于抑制状态的背外侧前额皮层被激活,但其激活程度低于清醒状态,梦中的“清醒”就会出现。
影响因素
清醒梦的明确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与清醒梦有关的因素。首先,在清醒梦中,梦者的清醒觉察和其梦中意志力存在较强的联系。还有证据表明,清醒梦的发生和个体场独立性有较大的相关,高频率的清醒梦者在场独立性的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低频和非清醒梦者。其次,研究发现频繁的清醒梦者在内控维度上的分数更高。在人格特性上,个体的经验开放性(如幻想、专注性、可催眠性和想象力等)与清醒梦频率存在低程度的相关。最后,还有一些和清醒梦相关的心理因素,如大脑成熟度和清醒梦的自然发生有关,清醒梦在青少时期表现较为强烈;还有研究发现冥想与清醒梦频率存在正相关;清醒梦与玩电子游戏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形式类型
清醒梦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3种:清醒梦境、前清醒梦和假醒梦。
清醒梦境
清醒梦境,指梦者知道自己在做梦,甚至进一步控制梦的内容。清醒梦境是真正睡眠中的梦境,只是做梦者保持了意识清醒,有思考和记忆能力。清醒梦的经历并不是睡醒后向他人复述梦中的感觉,而是在自我感知清晰的状态下体验梦境。
前清醒梦
前清醒梦,是梦者在梦中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前清醒梦是以明确的梦事件为基础的,梦者在梦的过程中对梦的性质忧虑重重,不能断定这是否是一个梦,于是可能会为了查明真相对当时的情境进行验证。梦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些现象与那些需要意义的现象相比,具有一种不同的秩序。
假醒梦
假醒梦,是梦者在梦中以为自己醒着。假醒梦和清醒梦一样生动清晰,做梦者不知道自己正在做梦,而是相信自己已经醒了。在假醒梦中还可能梦到醒后的大量细节:起床、洗漱、吃早饭、出发去工作——片刻后真的醒过来才发现这些行为其实全都没有发生。
诱发方法
清醒梦通常在REM睡眠阶段中发生,被称为梦中启动状态(dream-initiated lucid dream,DILD);少数情况下,清醒梦同样可以在清醒状态直接产生,称为醒时启动的清醒梦(wake-initiated lucid dream, WILD)。清醒梦可以通过练习实现,其诱发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认知法
认知法指所有通过认知活动增加梦的清醒程度的方法。自发清醒梦记忆法(mnemonic technique for the voluntary induction of lucid dreams,MILD)是最常用的清醒梦认知诱发方法,它要求个体在入睡前预先“彩排”好梦境的内容,设想自己会在做梦时想起自己正在梦中;反思/现实验证法(reflection/reality testing)的内容包括,在白天有规律地问自己是否正在做梦,并检验所在环境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目的法(intention)要求个体在睡前强烈地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梦境中并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做梦;自我暗示法(autosuggestion)是指个体在睡前处在放松状态时,不断暗示自己将要进入清醒梦;唐望技巧通过睡前视觉化练习增强梦境觉察。
外界刺激法
外界刺激法包括曾用来尝试诱发清醒梦的各种刺激,如声音刺激、光刺激、电刺激、震动、平衡变化、大脑刺激等。例如,神经技术公司已开发出结合脑电图监测与颅内电刺激的诱导装置,Prophetic公司研发的Halo设备可通过超声波刺激大脑前额皮质诱发清醒梦。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有31%的研究采用了在REM睡眠期间施加外界刺激的诱发方法。
混合法
混合法指除了上述两类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如化学药剂的使用。
应用领域
清醒梦的临床应用
清醒梦已被证实在睡眠改善 、动作技能训练、梦的研究和精神病治疗等多个临床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清醒梦能够有效地减少噩梦的频率并降低噩梦的强度。还有研究表示,清醒梦可以被用于动作技能训练,实验表明进行清醒梦练习的心理练习组可以和真实练习组一样取得成绩的明显进步,支持了清醒梦中的行为训练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有所促进的观点,展现了清醒梦在运动员训练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清醒梦还可以被用作探索梦的作用和其与清醒时的个体认知关系的工具。在精神病治疗的临床领域,清醒梦也得到了重视,梦境状态下的洞察与对精神病状态的洞察可能共享一部分神经相关活动,暗示了清醒梦可能在未来作为了解精神病世界、进行精神病治疗的新手段。
清醒梦的日常应用
除了临床研究之外,清醒梦也有日常应用的空间。针对普通的清醒梦者的调查显示,清醒梦可以帮助人们利用自己的能力享受美妙梦境,还可以将噩梦转变为美梦、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想法与见解,以及练习动作技巧,调查结果提示清醒梦在从不同方面改善个体生活上具有巨大潜力。2021年2月19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处于睡眠状态或处于清醒梦中的人能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在158次与做梦者的交流中,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为29次(占比约18.4%),错误回答次数占比约3.2%。最常见的结果是对提问缺乏反应,占60.1%。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梦境越清晰内容越积极,将会对个体第二天清醒时的积极情绪有正面影响。清醒梦是一种日常中普遍的睡眠现象。1988年的一项调查表示,有58%的人曾经至少做过一次清醒梦,并且有21%的人报告自己一个月至少会有一次清醒梦。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3.5%的人有过清醒梦经历。
相关风险
增加精神病理学风险
研究者阿斯皮认为,对于某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如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或狂躁增患者,应避免诱发清醒梦,因为这可能会加剧这些心理疾病。2016年巴西一项研究探讨了清醒梦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及非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症状之间的联系,结论是精神病患者做清醒梦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妄和幻觉,使内不显示更符合外部现实。
影响睡眠质量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清醒梦本身造成损害,但部分诱导技术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学者索夫·杜德克认为,经常诱发清醒梦意味着更亢奋的睡眠状态,可能导致睡眠障碍,一些诱导清醒梦的技术可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学者阿斯皮还指出,使用一些清醒梦技术可能会增加睡眠麻痹的几率。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清醒梦与睡眠麻痹存在相关,这种相关性尤其存在于强烈的前庭运动幻觉,这是一种更积极的睡眠瘫痪类型,有灵魂出窍或者漂浮着的感觉。2022年的一项研究探索了清醒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发现清醒梦可以结束噩梦,但也可以引发痛苦的烦躁之梦。对梦境具有较高控制力的清醒梦者也会经历噩梦——可怕的清醒梦。
争议和批判
在神经机制方面,关于清醒梦的神经科学基础仍旧存在争议。采用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者在清醒梦者的前额、双侧楔前叶、楔叶、顶叶、叶和枕叶等区域都发现了大脑活动的增强,但结果不一。
在清醒梦的功能方面,学者Spoormaker等人发现,清醒梦治疗(lucid dream treatment, LDT)虽然能够减少噩梦频率,却无法改善睡眠质量。
在清醒梦的风险方面,学者索夫·杜德克指出,大部分的负面影响似乎都是与诱导清醒梦的技术有关,而不是清醒梦本身。立陶宛于202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清醒梦没有对睡眠质量或精神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做清醒梦的人精神还会更加健康。这也使清醒梦的相关风险和危害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概念
白日梦
白日梦,也被称为白日神游,是一种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放空状态,通常是无意义冥想或不切实际的幻想,意识参与度不高。是做梦者在非睡眠状态时进行幻想的产物,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一般常见于童年、青春期以前,有的也持续到成年甚至老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里的幻想情景是用来满足白日梦者的野心或情欲。“白日梦”之所以为梦,主要因为白日梦和现实的关系就犹如梦一样,与梦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参考资料
清醒梦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8-07
Dream lucidity i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waking mood.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7-09
The phenomenology of lucid dreaming: an online survey.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7-09
清醒梦有危害吗?.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1
白日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