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囊仙

王囊仙(布依文:Waangz Naangzsianl,1777年—1797年12月24日),女,本名王阿崇,又作阿崇,生于贵州南笼府(今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城南乡洞洒寨,清朝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义军领袖。

王囊仙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擅用草药治病,懂得用布依族宗教为老百姓消灾祈福,又生得貌美,布依人称之为“囊仙”,尊其为“皇仙娘娘”。因不堪清廷压迫,她与韦朝元伺机反清。嘉庆元年(1796年)冬,众人推举王囊仙、韦朝元为首领发动起义,此时王囊仙还不到二十岁。起义爆发后,王囊仙等率兵包围了南笼城,占据了碧峰山,阻止清军进剿。同年6月,王囊仙撤回洞洒、当丈寨中固守。同年8月15日,清军强攻洞洒寨,起义军躲入碉楼放火,烧伤的王囊仙被都司王宏信拖出擒获。同年11月,在各地活动的起义军余部基本上被清军消灭,起义首领王囊仙等也被押往京城。同年12月24日,王囊仙等人被凌迟处死。

王囊仙就义后,布依族人民创作了叙事长诗《王仙姑》纪念她的事迹。1991年,贵州省布依学会特以“南笼起义”为中心议题,进行学术讨论,并在王囊仙故乡安龙县洞洒乡修建了起义纪念碑,后又在安龙招堤塑造了铜像,以示纪念。2014年,安龙县对王囊仙战斗遗址进行修缮。

人物生平

人物背景

1777年,王囊仙出生于南笼府(今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城南乡洞洒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平时擅用草药治病,懂得用布依族宗教为老百姓进行消灾祈福活动,又生得貌美不凡,深受布依百姓尊重,布依人称为“囊仙(布依文Naangz sianl)”,意即“仙姑”。

起义背景

雍正年间,清廷对贵州省云南省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虽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苗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与清廷各级官吏及苗族上层统治者相勾结,对苗族人民进行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苗民土地,使其“尽成佃户”;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之巨,从而给苗民带来了苦难。

封建地主、官吏乃至差役兵士亦借机敲诈勒索,民众穿民族服装竟被指“违制”而受罚。正如这次起义首领韦七绺须(即韦朝元)所说:“苗民穷苦,重利借债,后来债负愈多愈穷。”这样,就造成了以清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广大苗民的对立。

起义筹备

起义的爆发与南笼兵力空虚密切相关。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松桃厅及湖南永绥厅、凤凰厅爆发了以石柳邓为首的苗民大起义,给了清廷极大震动。为了迅速扑灭这次起义,清廷急忙从各地抽调兵力,贵州南笼府的清军也应调出征,这就给当地苗民的反清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王囊仙、韦朝元遂伺机谋划反清。

嘉庆元年(1796年)冬,王囊仙、韦朝元以木刻为信号,召集各地群众齐聚洞洒、当丈两寨,布依族农民踊跃响应,苗、汉、彝族贫苦民众也纷纷加入,很快聚集数千人。众人推举王囊仙、韦朝元为首领,建立组织并分封军、政、巫三类职衔,同时修筑木栅石城、囤积粮草器械,由投诚义军的汉族桑鸿升担任军师,负责起草文告、部署起义。

南笼布依族起义的发起

嘉庆二年(1797)正月,距南笼府城十七八里的当丈苗寨首领韦朝元,与其徒大王公(王阿禄)经过紧张磋商后,公推行巫医病、在苗民中很有影响的洞洒寨苗妇王囊仙为首领,尊她为“皇仙娘娘”,年号“仙大”,王囊仙与韦朝元一起领导“南笼”农民起义时,还不到二十岁。韦朝元“自己起了天顺年号”,并号召各地苗民举行反清起义。

接着,王囊仙、韦朝元和大王公带领起义苗民围攻南笼府城,另派李阿六、王抱羊等围攻南笼府属之永丰、黄草坝、捧鲊、新城、册亨县,安顺府属之永宁、归化各城,二月又派人到广西亚稿联络苗民龙登连父子,共同反清。起义军声势大振,清廷地方当局茫然无措,册亨很快被攻陷,“滇黔道梗”;南笼知府曹廷奎自缢身亡,城内许多人逃至城东二十里的坡垒山避难,署理经历金淳急召人手“共饷食,募勇守城”,使起义军屡攻不克,“拒守六月,城获以全。”

清廷部署镇压

爱新觉罗·颙琰获知南笼府苗民起义消息后,深恐他们与“湖南省苗匪气类相通,勾结窃发”,急命正在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的云贵总督勒保率军前赴南笼,“星速剿捕”。勒保到任后,以安顺府永宁州北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进剿南笼要路,即分剿永丰等处亦所必经",决定由关岭进兵剿灭起义军,这获得了清仁宗的批准。

为了防止起义军逃跑,清仁宗又命总兵德英额、扎郎阿、袁敏分堵东、西、北三面,南面因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特令两广总督吉庆、云南巡抚江兰拔兵防守,并要吉庆和提督彭承尧带兵“前赴黔境,将册亨收复”。

起义军受挫

布署已定,勒保亲自统军由镇宁进攻关岭。经过两昼夜的急行军,清军抵达关岭对面的大坡岭。勒保派出一支部队从岭后进行包抄,而自己指挥清军从正面进攻。正当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时,岭后清军突然登至岭上,起义军猝不及防,被迫败退。清军顺利地攻克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并将两旁苗寨焚毁殆尽。接着,清军又收降了关岭后路一百五十余个苗寨,分别解了永宁和归化厅之围。清军进抵南笼府安南县。清军在关岭一带剿捕,并形成由东北向西南推进之势时,一部分起义军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与那里的苗民会合,使起义蔓延到西隆州八达一带。提督彭承尧闻讯,立即带领清军赶到八达城,剿杀起义军。

嘉庆二年(1797)四月中旬,勒保派总兵珠隆阿率一支清军前去解永丰州围,但因兵少在花江受阻,加之无船可渡,只得又返回大营。与此同时,勒保自率总兵张玉龙等进攻新城,当途经下山塘起义军营寨时,受到了顽强抵抗。勒保指挥清军将起义军营寨全行焚毁,迫使他们退踞新城外海河桥。清军乘夜冒雨前进,并于河下游水浅潜渡,“歼贼甚众”,由此解了新城之围。然后,勒保引兵直向笼城进发。王囊仙、韦朝元等自率兵包围了南笼城之后,为阻拦清朝援兵的到来,占据了城西北的碧峰山,在山前的望城坡上树立两座木城,又将附近道路挖断,拆毁石桥,阻止了清军的进剿。

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五月上旬,勒保与总兵珠隆阿谋划攻取碧峰山,预先告诫清军不得轻举妄动、听见炮声后方能出营迎击,同时又派一支军队秘密潜伏在山脚下。起义军得知清军到来,立即组织数千人下山迎战,刚至清军大营,一声炮响,伏兵骤起,营中清兵也出而夹击。结果,起义军大败,损伤一千余人,二十余座苗寨被焚。清军进抵的羊场山,“已扼南笼要路"。

此时,起义军虽然声势不断衰落,但依然顽强奋战。他们利用羊场山山势陡峭险峻的有利条件,设卡抗拒。勒保见硬攻无成效,就密派投诚的苗族王登荣等人“入贼伙作为内应”,随后分派清兵冒雨攻山。当清军正在仰攻时,王登荣在寨内放火呼应。刹那间,寨内火光冲天,起义军乱了手脚,勒保指挥兵勇“乘势攻扑,将羊场山占住”,又将新店攻克。随之,清军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南笼的“总要隘口"水烟坪,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清军采用分股上山、诱敌下山、聚而歼之的战术,雨夜攻克了水烟坪,“贼人门户已破。”

嘉庆二年(1797)六月,清军又连续攻克了阿棒、鲁沟等处,南笼东乡四十三个苗寨、西乡六十一个苗寨、南乡四个苗寨,以及新城后路一些起义苗寨,也都纷纷向清军投降。至此,起义声势“穷蹙已极”。不久,清军又攻克了起义军在南笼外围的另一个据点普坪,大王公战死。此时,王囊仙和韦朝元已撤回洞洒、当丈寨中。大王公死后,韦朝元又命王抱羊在北乡继续坚持斗争。

嘉庆二年(1797)六月底,勒保命总兵张玉龙、副将施缙兵分两路,于坝弄五孔桥南浅水处潜渡,直抵南笼城下,起义军失利,长达六个月的南笼城之围被清军解除。爱新觉罗·颙琰对此十分满意,于闰六月初十日特颁谕旨说:南笼“绅士民人等,深明大义,众志成城,被围日久,固守无虞”,将南笼府易名为兴义府,“俾其顾名思义,共勉敦庞,以副朕褒奖善良至意。”

起义军的抵抗与清军合围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吉庆、提督彭承尧等在西隆州一带剿杀起义军。亚稿起义军首领龙登连父子慑于清军声威,被迫向清军投诚。嘉庆二年(1797)五六月间,清军迅速攻克了亚稿、降或和八达城,闰六月初,又在西隆州城西面的者浪等处搜捕起义者。当清军乘夜上山时,起义者预先派人在半山腰摇扇跳舞,引诱清军。清军果然放枪追赶,起义者立即转入山凹,“绝无踪迹”;等清军追至山梁时,忽见数百名苗民起义者“并力抗拒”,但因寡不敌众,二百余人被歼,三十余人被活捉。

在清军节节胜利的时刻,吉庆向清廷提出了施反间计的建议,即使韦朝元和李阿六自相猜疑,清军“更可不劳而集事”。结果,遭到爱新觉罗·颙琰的严厉痛斥:“此亦一无聊之计耳,总以速行严剿为正办。”同时又严令吉庆,在将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界的起义军剿灭后,渡南盘江勒保会合、剿灭永丰、册亨县和捧鲊的苗民起义军。嘉庆二年(1797)闰六月,勒保派遣副将施缙等进攻黄草坝(即后之兴义府兴义县城),此时应调的云南省清军也由云贵高原边界的黄泥河进兵,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并先后攻克了黄草坝附近的九头山、马策田,活捉李阿云,解了黄草坝之围。云贵两路清军会合,“滇之路始通。”

当苗民起义军得知清大军云集、并向起义大本营洞洒、当丈二寨行进时,立即采取了三项防御措施:

实际上,这并不能阻挡清军的前进。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七月,勒保兵分三路:一路由德英额、扎郎阿率领,支援捧鲊守军;一路由袁敏率军驰援永丰;勒保自率施缙等直捣起义大本营,连克其周围数寨,使其“各要隘尽失,于是困守洞洒、当丈两寨中,无敢出者”。七月底八月初,清总兵德英额、扎郎阿兵分两路,向围困捧鲊的起义军发起进攻,云南巡抚江兰也派兵接应,很快击败起义军,解除了捧鲊之围。接着,德英额、扎郎阿率兵与勒保会合,向洞洒、当丈二寨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大本营决战与起义失败

嘉庆二年(1797)八月十五日,勒保分兵八路军,同时进攻洞洒、当丈二寨。当清军进攻洞洒寨时,起义军二三万人“屯聚守险”,“在墙内放枪掷石”,“抵死抗拒”。清军在勒保的督令下,先“将外城墙垣挖开,始能拥进多人,乘势拆毁(外墙)”,然后又“纷纷挖拆内墙”,进入寨内。起义军抵挡不住,纷纷躲入碉楼放起火来,都司王宏信冒着烈焰,抢入一座碉楼,将被烧伤的王囊仙拖出擒获。清军攻克了洞洒寨。与此同时,进攻当丈的清军也进展顺利,千总洪保玉生擒了韦朝元。这一次战斗,清军歼灭了起义军一二万人,割获首级一千余颗,生擒一千六百余人,“并无一名漏网。”

爱新觉罗·颙琰获悉起义军大本营被攻破,及王囊仙、韦朝元等起义首领被活捉的消息后,下谕旨嘉奖勒保,晋封他为侯爵,同时又要他再接再厉,解永丰、册亨县之围,并生擒起义军的另一重要首领王抱羊,“以净根株。”勒保接到谕旨,不敢怠慢,立即率兵在兴义府北乡搜剿起义军。八月下旬,清军进攻额老寨,王抱羊率领起义军战士抵抗,结果失利。王抱羊在战斗中因身负重伤而被清军擒获,勒保为发泄对起义军的仇恨心情,立即将其“寸磔枭示”。接着,勒保督令进军永丰,击溃围城的起义军,立解其围。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九月十五日,清仁宗谕令将永丰州改名为贞丰州,以嘉奖“官民固守功”。

还在勒保向洞洒、当丈二寨进军的半个月之前,两广总督吉庆就剿平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起义军余部,并且于七月二十七日渡过南盘江进入贵州省境内,然后向册亨县进军。八月上旬,清军在通往册亨的必由之路板蚌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负嵎拒守”,吉庆分派清军“绕道前进”,并亲率大队兵马“由正路直上山梁,并力夹击”,歼毙起义军七百余人,打开了通往册亨之路。八月下旬,清军迅速攻克了册亨。勒保、吉庆两路会合。接着,他们又遵照爱新觉罗·颙琰的谕令,在捧鲊至黄草坝,及普安州册亨一带搜剿未降苗寨。不久,勒保又被派往四川省,主持镇压白莲教起义事宜,搜剿工作由云贵总督鄂辉主持。

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中旬,在各地活动的起义军余部基本上被清军消灭,起义首领王囊仙、韦朝元、李阿六等也被押往京城凌迟处死。这次苗民反清起义至此以失败而告终结。经此一役,义军村寨化为废墟,白骨遍野,百业凋敝。清廷随后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并将缴获的义军武器运往贵阳,熔铸成大铁柱,立于甲秀楼旁。

史籍记载

出身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军机处附民族类》第1970号《勒保奏折》载:王阿崇(亦作王阿从)号囊仙,布依族,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安龙府北乡洞洒寨贫民王文学之女。其父早亡,其母韦氏改嫁。

武艺

兴义府志》记载王囊仙指挥攻城:城上望见,逆首王囊仙张五色伞,持白羽扇,左右环立,或画符,或诵咒,壮士舞标枪冲杀,城上发炮击之,苗能禁炮,发无声,药子不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称王囊仙自幼习武。《清史研究》中记载:王囊仙被俘后,在供词中说:她自乾隆六十年(1795)“发了疯颠,就会过阴医病,替众苗医好病,都(拿)来鸡猪酒米来酬谢,众苗都称我为囊仙。"同时认为,王囊仙只是一个精神领袖,既“不懂事”,也不管事,完全处于一种“被挟持”的状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军机处附民族类》第1970号《保奏折》中没有提到王囊仙习武、上阵杀敌等。

形象

囊仙的容貌在布依族民间传说中一致认为是聪明,美丽,善良,勤劳,在布依人民间叙事长诗《王仙姑》描述她“长得又乖又漂亮”;后园的竹叶“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抵不上阿从眼睛明”,阿从不仅容貌美丽,还心灵手巧,“人人都说织女手巧,阿从织布比织女好,阿从锈的花,最美的山茶比不了。”“阿从唱起歌,大鹰鹃比不过,阿从一说话,就好比唱歌。”

人物结局

被俘经过

王囊仙被擒经过有多种不同说法,在《清史研究》中提及王囊仙见大势已去,在内城举火自焚,被都司王宏信等从火中将她(己烧伤)拖出生擒。在《宦迹志》记载,金淳命令文海选选壮士几百人五更天出战,在东门桥斩杀逆首王囊仙,杀敌三百多人,生擒十多人。在《兴义府志》内则称王囊仙是被郡人马韬与张定邦,刘紫玉等共擒。

周春元在《贵州古代史》中有关南笼布依族起义的的专著中则有不同说法:称当勒保围攻洞洒时,王囊仙奋勇当先,指挥义军,将勒保官军围了数重,蓝翎六品官保元凤中火枪死,将领受伤者不少,勒保几乎被擒,大败而归。但是,义军胜利后放松了警惕,“众皆痛饮高卧,不复为备”,致当夜官军突然偷袭,“王、韦梦中惊觉,衣不及衣,赤身接战。”结果,王仙被鲁土营土司龙跃之妹所擒。

也有民间传说流传:王囊仙亲自冲锋破城,此后义军连下多地,声势大振。后清军多路镇压,义军因兵力、粮草不足退兵。她退至洞洒营盘山坚守,清军火烧营盘山,她女扮男装出逃时被捕。布依族民间长诗《王仙姑》则说是皇帝派勒兵夺取南笼城,并把王囊仙的爹娘关进牢房重刑拷打,囊仙带人去救,不幸遭埋伏被杀害。

押送进京

王囊仙被擒后,清廷以重兵将其镣铐锁于囚车,槛送北京。为显慎重,清廷严令其途经各州县时,知府、知县须会同当地武官“亲身接替受解”;且她每进出一省,总督、布政使都必须专折奏明其过境日期与交接地点——从河南省布政使吴璥的《王囊仙过境日期专折》及直隶总督梁肯堂的《王囊仙入境日期专折》可见,清廷对她的重视程度之高。

凌迟处死

清史研究》中记载王囊仙、韦朝元、李阿六等被凌迟处死。《兴义府志》记载王囊仙与其他几名布依族军领袖,“入都献俘,尽磔[zhé]之”,即分裂肢体而亡。

民间传说《南笼兵反歌》中说她是在京城用五马分尸的醢刑处死,此说法似不可信,因清朝己无此刑,即或在边远地区会有法外施刑,在京城必不可能。

后世纪念

1991年,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次会议特以“南笼起义”为中心议题,进行学术讨论,并在王囊仙故乡安龙县洞洒乡修建了“起义纪念碑”,后又在安龙招堤塑造了“铜像”,以示纪念。

2014年,贵州省安龙县栖凤街道办幺塘村陆续争取到上级1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对王囊仙战斗遗址进行修缮。截至2014年11月,纪念碑、墙面人物画等建设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画面栩栩如生,描述了王囊仙刻苦学习、孝敬长辈等事迹。

相关传说

《芭蕉扇》

《芭蕉扇》叙述王囊仙是王母娘娘派来投胎凡间,专为民除恶扶正、救苦救难的仙(仙女)。她八岁梦得一神扇珍藏于家中。十岁时家乡大旱,她用神扇扇来喜雨,救了庄稼。十二岁时又扇走冰雹,使家乡免于雹灾。十九岁时,仙见官府逼民生计全无,才组织造反。她率领义军集于云盘山,被官军围困,官军围山浇上油桐点火,采用火攻。仙就用神扇将火扇灭,官兵惊恐四散逃跑。又一次,仙带人夜探敌营,被官军发现围困,她取神扇扇翻了敌军人马。囊仙的神扇在战斗中累立战功,官兵极为害怕。后来官军收买一义军内奸,盗走神扇,反过来对付义军,但官兵凡胎俗子,使用神扇不灵。义军因失神扇久战不下,才失败了。

《神脚仙手》

《神脚仙手》叙述囊仙乃天仙下凡,幼小时便有紫色光环罩在头顶,太阳晒不着她,大雨淋不着她。她有一双神脚,再烂的路,再厚的雪地,行走起来都不留脚印。她有一双神手,见家乡田地少,农家不够种,就在石山上一指点,便出现大片良田。她十九岁组织农民起义,指挥大军作战,在悬崖上行走如飞,吓得敌人心惊胆战。一次,勒保带领几十万官军围困义军,义军兵力少差点敌不过官兵,她用仙手抓起黄豆撒向山野,一豆一兵变成千军万马杀退了敌人。义军的火炮不够,缺乏发射药,她用仙手把竹席裹成筒,点化成炮;又用黄泥点化成火药,万炮齐轰,打得敌军丢盔弃甲。义军被围困,粮食缺乏,她用仙手做饭,甑子里的饭能长舀不尽。皇帝听说了义军首领的神脚仙手,都害怕得生了大病。

参考资料

古今女杰——王囊仙.黔西南州妇女联合会.2025-10-25

布依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10-25

惨不忍睹!清朝唯一被凌迟的民间美女 凌迟3000多刀.people.2025-10-25

幺塘村:修缮遗址传承民族文化.安龙县人民政府.2025-10-25

奏報接解狆苗首逆王囊仙等入境日期.npm.2025-10-26

龙说夜郎丨南笼起义军师,安龙桑氏家族的“离经叛道”者.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