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所著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6年5月10日,该作品最初发表于1926年5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0期。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关于童年时代阅读经历的回忆,他以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为切入点,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是一个主题繁复、形式杂糅的文本,但它也具有相当的经典性特征,兼具个人性与代表性,此外,该作品既是对鲁迅个人情感结构的梳理,同时又是对新国人目标的呼唤,和鲁迅一贯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创作背景

《二十四孝图》写于1926年5月10日,“五四”时期,鲁迅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然而中国传统的孝道与这道理恰好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此外,这一时期,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达到白热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遭遇革命浪潮的强力冲击。反动派惊慌失措,不仅疯狂镇压革命群众,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鼓吹“治国之道,纲纪为先”,强行恢复祀孔仪式,强制学校诵读经书,甚至将封建糟粕《百孝图》重新包装为《男女百孝图全传》,大肆传播。北洋军阀的帮凶文人亦随声附和,恶意诋毁新文化运动。1925年,封建复古派重启旨在反对新文化运动、宣扬复古主义的《甲寅》周刊,叫嚣“读经救国”,公然诋毁白话文,妄图抹杀“五四”运动的成果。胡适陈源等“现代评论派”却为其喝彩,妄称《甲寅》越办越“有活力”。新旧复古势力沆瀣一气,结成阵线,疯狂反扑新文化运动。与反革命势力殊死搏斗的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遭北洋军阀迫害,流离失所。但他坚守思想文化战线,在极端困境中抱病撰写《二十四孝图》,此文犹如一柄直插孔孟之道心脏的利刃,同时也是一篇痛斥北洋军阀及其爪牙的战斗檄文。

主要内容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从自身阅读经历出发,表明自己对《二十四孝图》的总体态度——欢喜又恐惧,欢喜是因儿时难得有这样图画书可看,恐惧则是因书中有些内容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接着重点剖析了其中两个典型故事。“老莱娱亲”里,七十多岁的老莱子为博父母开心,故意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子一样在地上打滚,还假装跌倒,做出啼哭状。鲁迅认为这种行为将肉麻当作有趣,把老年人的老态强行扭曲成孩童模样,完全违背常理,是对人性本真的扭曲,是对孝道的一种荒诞演绎。

郭巨埋儿”的故事更为残忍,郭巨家境贫困,妻子生下男孩后,他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竟决定挖坑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给母亲。鲁迅对此极为愤慨,指出这种所谓孝行不顾儿童性命,将封建孝道推向了极端,是吃人的礼教,不仅诬蔑了古人,更会对后人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让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扭曲价值观的阴影下。鲁迅还借此批判了当时复古主义者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他认为复古者们宣扬的封建孝道等旧思想,就像《二十四孝图》中的这些故事一样,是落后、腐朽且有害的,而白话文则是推动社会进步、传播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坚决反对以复古为名对白话文进行打压。

作品原文及注释

资料: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绍兴市人,为20世纪中国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赏析

鲁迅一开头就用极其强烈的感情表示了对“一切反对粤语,妨害白话者”的极端仇恨,要用“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对一切反对白话者加以诅咒,就是“坠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短短数语,迸发出同反革命复古势力坚决斗争的强烈火花。

接着,鲁迅通过儿童读物的改革遭到“阻遏”的事实,有力揭露了复古势力的危害;他们为了维护和强化孔孟的思想统治,“别有心肠”地“竭力”用封建思想毒害和虐杀儿童,“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深刻地指出:“麻叔谋”是要吃人的,但是,麻胡子吃人“不过尽他的一生”,而复古势力用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毒害和束缚儿童,比麻胡子更凶狠,“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这里的严重性是多么惊心触目!鲁迅指出:提倡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扼杀文化革命成果的,“都应该灭亡”!鲁迅用复句特别强调了这个思想,这既是对他们的愤怒咒词,又是严正的判决。

鲁迅深知“诅咒”要招来敌人的疯狂反扑,“现代评论派”之流的“绅士”,难免要“掩住耳朵的”。鲁迅鲜明表明自己的立场,铿锵有力地说,尽管他们要造谣诬陷,“但这些我都不管”,即便从半空中跌下来,就是在跌下来的中途,还要重申自己的主张o这话充分表现了他誓与黑暗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坚韧意志。

鲁迅在回忆童年没有什么可看的“枯燥而死”的生活,吊唁“永逝的韶光”时,结合现实斗争,揭露了“现代评论派”造谣中伤的卑鄙手段。他从画阴间的图画,引出在旧中国“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但即使是这样,阴间还有比阳间好的地方:“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给“绅士”们以一个重击。鲁迅又引了密哈罗夫的卑鄙言论和可笑逻辑,揭露“现代评论派”在黑暗的中国、流言的治下,侈谈什么“言行一致”,是和密哈罗夫同样无耻,其实质“就是谋杀”。因为按照他们的逻辑,颂扬阴间就应当去自杀。然而鲁迅颂扬阴间,是抨击现实,他们那套谬论根本无损于鲁迅的一根毫毛。其间说到“没有受过阎王爷或小鬼的半文津贴”,也是顺手对北洋军阀的走卒“现代评论派”以沉重的一击。在这里,鲁迅将追忆往事跟抨击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

文章后半部,鲁迅为了深入抨击“反对粤语者”,选择了反面材料《二十四孝图》,全面加以批判,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及其走狗文人尊孔劝孝的政治目的,使读者看清他们所维护的旧事物是如何反动腐朽,荒唐可笑,进一步指出维护旧事物者必然灭亡的结局。

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是从他童年的感受开始的,着重揭示“孝道”的虚伪性、残酷性和欺骗性。鲁迅对“孝”的最初认识,无非是“听话”“顺从”,可是当他得到《二十四孝图》之后,感到做“孝子”并不这样简单。做“孝子”是既“难”,又“险”,而且要“诈”,其中充斥荒诞离奇的谬论,令人肉麻的造作。文章列举了“陆绩怀桔”“哭竹生笋”和“卧冰求鲤”等所谓孝子事例的分析,说明孝道是骗人、害人之道,是万万不能“仿效的”。如去卧冰求鲤,恐怕“鲤鱼还不及游过来”,早就“冰破落水”,辛辣地讽刺了此事的荒谬。

对“孝”的故事作概括性的批判之后,作者抓住最使人反感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深入剖析,进一步揭穿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七十多岁的老头,老态龙钟,却要穿上五色斑斓之衣,摇起拨浪鼓在父母面前作婴儿戏,真是丑态百出,令人作呕。鲁迅又抓住老莱子的“诈跌”,突出批判“孝道”的“诈”。鲁迅说:“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诈”字活灵活现暴露了孝道的虚伪,同时又顺手向包括“现代评论派”在内的一切造谣“专家”一刺。鲁迅进而通过古今版本的比较,说明后来的“君子”,硬是把老菜子的真跌改成“诈跌”,“以不情为伦纪”,实在是“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诈”是孔孟孝道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把戏和巧伪奸诈的阴险心理。

郭巨为了尽孝,忍心将活泼泼的三岁儿子活活埋在“不见底”的深坑里。这里“孝道”的残酷性已经一目了然。鲁迅透过现象抓住“孝”的本质,更为深刻地指出:所谓“孝道”,主要的尚非肉体上的戕害,而是思想上的毒害和精神上的虐杀。明明是被杀的却还要将他画成“高高兴兴”地笑着,残杀儿童的郭巨不但未被惩罚,反倒成了载入书册的名“孝子”。吃人也能“假借大义”,遮掩菲名。这就把“孝道”的吃人本质揭露无余了。

送《二十四孝图》给鲁迅的儒者,本想宣扬“孝道”,结果适得其反。鲁迅原先和祖母、父亲的感情是好的,可是,看了《二十四孝图》以后,他怕听到父母愁穷,怕看见他白发的祖母,反而造成感情上的对立和隔阂。他在文章的结尾讽刺道:“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这就宣告了孝道这帖反动统治阶级的蒙汗药完全失效,指明了他们骗局的破产。

宣扬封建孝道,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孝的骗人,鲁迅幼年时已有所知,什么“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以及“天赐黄金”等,那时“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但对孔孟“孝道”本质上的认识,那是随着阶级斗争的实践而逐渐加深的。鲁迅在《十四年的“读经”》中指出:“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由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和大臣们,向来总要取其一端,或者‘以孝治天下’,或者‘以忠诏天下’,而且又‘以贞节励天下’ (《华盖集》)而大谈仁义道德的尊孔读经的鼓吹者,又恰恰是一肚子男盗女娼。鲁迅曾把这些人比做“聪明人”,把被这些人所骗而上当的喻为“笨牛”。在本文中,鲁迅深刻指出,所谓孝的倡导者自己是从来“不实行”的,“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是多么生动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宣扬孝道的实质啊!他们不过是借之以欺骗和愚弄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罢了。

《二十四孝图》反映了童年鲁迅反封建思想的萌芽,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所说的这句话:“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坟?写在〈坟〉后面》)此后,鲁迅又写了大量文章,从多方面对孔孟之道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成为一个向着孔家店挥刀猛进、冲锋陷阵的英勇旗手。

这篇散文内容既丰富又深刻,而鲁迅在同尊孔复古派作斗争中显现出来的巧妙战斗艺术,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抓住反面典型加以揭露批判,指出它们的荒唐可笑。但鲁迅批判《二十四孝图》,并没有把二十四个行孝之事逐一批驳,对有的孝事干脆一字不提,有些则几笔略过,但却集中笔力狠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层层深入,剖析入理,把二十四孝的实质问题统统包括在内。鲁迅拿这两件“孝”事开刀,乃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因为在《二十四孝图》中,它们最能说明孝道的本质,各自起了反面典型的作用。鲁迅抓住它们批判,使文章显得精练和锋利。

文章撒得开,收得拢,层次分明,紧扣中心。初看,鲁迅似乎写了许多与《二十四孝图》并无直接关系的事物,仔细分析却毫无繁杂之感。文章可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反对粤语这个现实入手,追忆童年,联想古今儿童读物,又巧妙过渡到《二十四孝图》,结构很严谨。而这条线索又始终贯串着抨击封建军阀及其走狗文人开倒车、搞复辟这样一个中心。全文的前后两个部分,在这个中心上互相联系起来。写古今读物,有利于对比,说明了复古势力像“麻叔谋”一样吃人;回忆童年对《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则鞭挞了北洋军阀搞复辟的罪行,同时暴露封建复古势力的黑暗没落,说到密哈罗夫和阴间,又有力揭露了复古阵营中“现代评论派”的卑劣手段。总之,作品既无拘无束,通篇又扣紧主题,既发挥了散文的特点,又保持了文章特有的集中性。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批判有力,真是纲举目张。

出版发行

《二十四孝图》最初发表于1926年5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0期。

相关评价

“《二十四孝图》是一个主题繁复、形式杂糅的文本。在主题上,它立足于鲁迅自我的童年经验,其实在批判之余也指向了中国‘新’儿童的生成期冀;同时,该文中也呈现出较强的现实介入与情绪反弹,主要就白话文、流言等议题进行解剖,而最终鲁迅还是相对克制,又回归了《朝花夕拾》散文的本体创设和情感结构梳理的整体基调。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也呈现出其悖论性:一方面置身传统又挖祖坟批判传统同时又不得不(无意识)践行传统,而另一方面,他也更因此期待又部分实践文化革新。”

剖析《二十四孝图》中强烈的批判性与革新欲望,其实也和鲁迅的内在性格息息相关,或许就是一种反抗绝望的坚韧与积极,貌似悲观绝望,但实际上也有一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绝处逢生理路,这种辩证的确需要有更多阅历和思考的人才能够理解,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在鲁迅深邃的情感世界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情感角落,那就是他对黑暗世界的凝视甚至眷恋……在鲁迅的作品即使是明亮的文本之中,读者总能看到一种黑暗底色,总能感觉到一种阴暗的影子在飘忽。或许正是不断对黑暗的凝视,使鲁迅磨砺了尖锐的目光,使他能清醒地看到现实的另一面,并让自己从紧张的压抑的现实沉沦之中解放出来”。所以,《二十四孝图》既是对鲁迅个人情感结构的梳理,同时又是对新国人目标的呼唤,和鲁迅一贯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相关事件

22025年10月,少年派周刊刊登学生文章,其中赫章县第五中学九年级9班班长施雅睫所写的《忌愚孝,倡贤孝》文章也刊登于此,她在文中引用了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并阐明观点,主张摒弃《二十四孝图》所代表的陈旧束缚,以真诚的理解和平等的尊重来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贤孝,将孝道从压抑人性的责任,转化为温暖双方的生命智慧,这或许是对重阳精神最理想的传承与升华。

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豆瓣读书.2025-10-31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2025-10-31

鲁迅 Xun Lu.豆瓣.2025-10-31

少年派周刊·封面故事|茱萸缀秋光,重阳敬耄耋 .百家号.2025-10-31